淮安庭院绿化预约测量(绿化工程中,庭园绿化和公共绿化有什么异同)

炎哲 百科 2024-03-28 276 0 [db:tag]

庭院绿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在现代家庭庭院中,人们都喜欢种树栽花、绿化造景,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宜居和生活环境。 庭院绿化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综合设计,若把植物杂乱无章地种植在庭院内,就达不到景观艺术和美化的效果。所以,绿化时要考虑庭院面积的大小,按照大有大的规划、小有小的灵巧进行布局,才会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理想效果。 如果庭院较小,就不适宜种植过多的花木,特别是高大粗壮的树木,否则就会影响视线,给自己活动带来不便。对于四周建筑多、阳光直射时间短因而光线较弱的庭院,可以栽种耐阴的小灌木如杜鹃、山茶、枫树、佛手、葡萄等,也可在庭院中或四周置放龟背竹、万年青、吊兰、棕竹、君子兰、马蹄莲、橘子等盆栽植物。 如果庭院较大,如面积在30平方米~50平方米之间,而且阳光较好、空气流通,可以栽种一些喜光性的阳性花卉,如丁香、木兰、石榴、牡丹、月季、梅花,从而创造出漂亮的花境。或者在离门窗较近的地方,砌一个花池,长约2米~3米、宽约0.5米~1米,种植球根、宿根性的草本植物,如郁金香、石蒜等;也可种植矮牵牛、萱草、铃兰、三色堇等形成花境,或种植桃叶珊瑚、八角金盘、枫树等观叶植物,享受春夏观花、冬秋观叶的乐趣。 庭院空闲角落也可种植几株芭蕉,芭蕉以叶大幽雅而深受喜爱,在夏天可避暑纳凉,尤其是在中秋时节,雨打芭蕉,其声清越,幽静万分,别有风味。当然,芭蕉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种植成活的,一定要考虑地方气候特点。 在庭院绿化的时候,要保证土壤排水的畅通,避免积水。如果庭院由于光照不足造成土壤过于潮湿,植物生长不良可改为盆栽,置于通风透光、阳光充足的地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些庭院需栽植绿篱,可以选择珊瑚树、大叶黄杨、凤尾竹等与庭院背景相配合的花木。 公共庭园绿化与广场和公园绿化不同,它是供某一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使用的户外空间,其目的主要为纳凉、休息、采光、通风、换气等。与其他绿化形式相比,公共庭园绿化具有以下特点及要求。

直接性 相对于公园、风景名胜区、城市广场等开放性空间,公共庭园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种直接性特点,要求公共庭园绿化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简单地“种几棵树”。因此,在设计中,公共庭园绿化要注重长远、关注人性,通过对绿地植物生境及植物群落景观的科学设计,为人们提供亲密和谐、自然优美、生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生态性 公共庭园绿化的主体材料是绿色植物。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季节和生长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色彩、质地、形态等特征。在设计和施工栽植时,需考虑植物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一年四季中的景观作用及生态功能。易犯的错误是在植物环境中,选择了在某一个季节引人注目的植物,而忽略了它在其他季节与周围植物的配置。

为给公共庭园绿化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需保证土壤肥力、排水、光照、风力、温度等。公共庭园绿地与公园或自然风景区环境差异较大,其空间一般小而分散,土壤、光照、湿度、温度等受建筑和设施影响较大。如因建筑施工造成土壤板结,建筑垃圾土造成土壤污染或贫瘠;密集的建筑造成光照不足;局部环境日夜温差较大甚至造成日灼伤害;狭小的水体环境容易受到污染等。这些不利因素使公共庭园绿化生境条件存有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公共庭园绿化时,必须事先了解其生态条件,通过施工手段尽量排除不利因素。

人文性 公共庭园绿地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建设时应将地域文化、习俗和单位自身人文内涵融于景观之中。不同地域空间和不同性质的公共庭园,其人文环境特点各异。如企业通过庭园绿化展示其“企业文化”,学校展示“校园文化”,机关展示“公仆文化”等。不同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对庭园绿地的影响也不同,学校、机关、科研院所等公共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因此,对此类庭园绿化时要与特定的人文环境相配合。

植物不仅是观赏对象,而且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如在司法机关的庭院中多植松柏类植物,象征正义、庄严和神圣;文化团体协会之类的单位庭园绿化可选用诸如松、竹、梅等较典型的“文人化植物 ”;城市政府机关庭园绿化中多用市树市花,并用植物造景建成标志性符号;而幼儿园的环境绿化,可将植物修剪成动物及其他各种有趣的造型。

功能多样性 公共庭园环境因满足不同需要而产生许多功能性区域和空间。因此,在庭园绿化时,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空间需求,凭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不同风格的绿地空间创造。例如一所普遍综合性大学校园,通常分有教学区、行政管理区、体育活动区、科研试验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等,每一分区具有不同的建筑设施内容,也体现了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环境要求。教学区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总体环境特征是安静;体育活动区包括田竞运动场、体育馆、各类球场等,总体环境特征是动感并具有公共性。生活区包括宿舍楼、食堂、小游园等,总体环境特征及要求是宁静休闲和私密性。所以,必须根据不同需要创造功能性区域和空间环境。

200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2005年,各级绿化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着力推进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国土绿化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生态建设进入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造林绿化快速发展。全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9.65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56.96万公顷,造林合格率、保存率保持较高水平,封山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进一步加大,林业碳汇、林木生物质能源、森林健康等工作相继展开,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明显提高,新造林的非公有制比重超过47.5%。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17.69万公顷,工程区9533万公顷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800多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的43%以上;66.5万富余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妥善的分流安置;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4.44万公顷,特别是着力加强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十五”期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近600万公顷的建设任务。据监测,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

退耕还林工程(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退耕部分)全年完成退耕地造林84.59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2.85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10.68万公顷,同时,后续产业发展得到加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8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868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84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35万公顷,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直接受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年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98.04万公顷,其中林业建设任务68.39万公顷,完成草地治理任务19.96万公顷,完成小流域治理9.69万公顷,实施生态移民7889户。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各项治理任务1073万公顷(含禁牧566万公顷),其中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7.12万公顷。与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三成,风沙天气与2000年相比平均减少了17天,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达标天数增加了3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重点濒危物种救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圈养大熊猫21只,是繁殖成活最多的一年。工程实施4年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90个,使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1699个,面积1.20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5%,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80%。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湿地保护成为亮点,目前,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3个,45%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79万公顷。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营造速丰林面积39.28万公顷。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共和国部长植树、百名将军植树、各级党政领导植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活动广泛开展、蔚然成风,成为绿色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不断拓展,绿地认建认养、古树名木保护、义务宣传绿化等被纳入义务植树范畴。据统计,全国全年有5.4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2.3亿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4万余个。“十五”期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27.5亿人次,植树120.4亿株,新建各种义务植树基地6万多个。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许多城市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园林化街道、小区和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6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6.3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9平方米。城市森林建设方兴未艾,大多数省会已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沈阳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草原保护与建设成绩突出。截至2005年底,草原家庭承包经营面积达2亿多公顷,占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全国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超过26.7万公顷,草原围栏超过33.3万公顷,全国禁牧面积超过33.3万公顷;2000万头牲畜改为舍饲圈养,干草产品200多万吨,牧区和半牧区依赖天然放牧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牧草产量提高40%以上,草原生态明显改善。

绿色通道工程稳步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坚持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坚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方向,多部门(系统)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通道建设的顺利进行。“十五”期间,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里程达50多万公里;湖泊、水库绿化面积17920公顷,江河沿岸绿化18650公里。在全国6.1万公里国家铁路营业线上,宜林铁路3.73万公里,已绿化达标2.03万公里。

部门绿化作用明显。各部门按照分工负责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成为国土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铁道系统累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996.3万人次,植树3843.9万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62个,面积达1752公顷。水利部门义务植树1940多万株,绿化荒山、荒沟、荒滩1663万公顷,庭院绿化870多公顷。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妇联等部门坚持组织开展了“三八绿色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生产技能和本领。解放军一直走在义务植树的前列,大力开展荒漠、荒滩、荒山造林绿化,近年来每年植树13万公顷以上,同时还有力支持了地方绿化工作。武警部队营区绿地率平均达到32%以上。石油系统坚持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石油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覆盖率已达23.8%。

资源保护力度加大。2005年,全国征占用林地管理日趋规范,林地确权发证面积已经超过90%,林木采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国森林资源监测取得明显进展,全国林政案件查处率达98.30%。全年共查处破坏草原案件4000多起,资源保护工作显著加强。

全国森林公安全年共查处行政和刑事案件205239起,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71805人次,收缴木材90.16万立方米,野生动物193万多头(只),野生动物制品32974件。“十五”期间,相继开展了“猎鹰行动”“春雷行动”“绿剑行动”等一系列集中统一行动,有效遏制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高发的势头。

全年发生森林火灾11524起,受害森林面积73701公顷,因火灾死亡人数92人。发生草原火灾500多起,受害草原面积5万公顷,损失维持在较低水平。

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33万公顷,防治面积700万公顷,防治率为75%,其中无公害防治率64%,成灾率5‰。农业草原鼠虫灾防治面积953万公顷,减少经济损失近10亿元。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登记建档、围栏挂牌、远程监控、宣传教育等工作扎实推进。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一级古树(500年以上)5.1万多株,二级古树(300-500年)104.3万多株,三级古树(100-300年)175.3万株,国家级名木5281株。

绿色产业发展迅猛。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7269亿元,比上年增加376亿元。人造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目前,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573万公顷,比“九五”期末增长29%;林产品年总产量达9400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36.5%。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超过64万公顷,年产值超过431亿元。竹林面积超过480万公顷,比“九五”期末增长15%。“十五”时期,全国共生产各类林木种子1.26亿公斤,合格苗木1549亿株;林木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分别由“九五”期末的30%和20%提高到目前的37%和43%;社会育苗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5%提高到目前的80%。

2005年国土绿化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依然严重。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多种林产品、畜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缺口越来越大,对国土绿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毁林毁绿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义务植树的尽责率还比较低,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绿化工作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国土绿化任重而道远。

注:1、本公报中的数据大多为初步统计数。2、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炎哲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