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名学生不仅因旅游行为受到质疑,还因其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的资格成为舆论焦点,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关注,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均表示已接到举报,正在调查中。
事件背景
据网友发布的信息显示,这名学生自今年1月起,在朋友圈连续发布了多张旅游打卡照片,足迹遍布昆明、丽江、三亚等国内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这些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质疑,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何能够频繁出游,并享受如此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还在享受助学金资助。
“让这种一年去20多个地方旅游的人拿助学金,对得起每一个纳税人的钱吗?”这样的质疑声在网络上此起彼伏,面对质疑,疑似涉事学生在校园论坛上发帖回应,详细解释了其收入来源、申请资助的原因以及旅游支出的情况。
学生回应
在回应中,该学生表示,其本人收入来源包括勤工助学收入、历年累计奖学金、学校资助以及家教所得等,他提到,父母多年前离异,有一弟弟正在上小学,目前父母双方均未负责其生活费和学费,从2023年起,他仅收取父母百余元的转账,父亲欠款超过三百万元,名下无房产,已有资产被强制执行;母亲在鞋厂务工,其名下也有数十万元债务,该学生还表示,自己曾多次转账给母亲帮其偿还信用卡,上述情况有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等开具的情况说明。
该学生进一步解释,他因为三年的勤工助学积累了一部分存款,于是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以为在依靠自己努力和国家帮助下,承担了自身学费和生活费后,可以在大四这个比较空闲的阶段去一些地方丰富视野、拓展眼界,去看看以前自己没有能力且家庭不能托举他去的地方,他承认,自己不应该将这些钱用于非生活必需的消费上,并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
官方回应
面对这一事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正在调查此事,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清楚,浙江大学学工处工作人员则称,具体情况以浙江大学宣传部说法为准,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清华大学方面,研究生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对于该生行为是否影响保研资格,清华大学方面不予置评。
舆论争议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既然拿了资助金,当然应当简朴生活,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消费,他们质疑,贫困学生频繁出游,是否违背了助学金的初衷,也有人认为,人们没必要用刻板眼光看待贫困学生,贫困学生也有“看看世界”的精神需求,旅游无可厚非。
类似的争议并不罕见,去年,中山大学一位特困学生被曝出使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还购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同样引发了关于贫困生能否有一些额外消费的讨论,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公众对于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关注和期待。
资助制度反思
贫困生旅游或有一些所谓的奢侈消费,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依然拿着一部分资助金,这种“不纯粹”才是问题的关键,根据《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资助对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其在校(或幼儿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可见,保障基本的学习生活开支才是助学金的目的。
这也就意味着,资助金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比如不能变成“旅游经费”“奢侈消费”的一部分,困难学生如果通过勤工助学改善了生活,也想选择更加自如的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应该退出资助之列,让资助金去帮助那些更加迫切的学生,这并不是一种惩罚,相反,学校应当完善退出机制,让这成为一种激励。
资助金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固定在一个“衣衫褴褛”“箪食瓢饮”“自尊脆弱”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笔投资——解决了学生的基本生计,让学生更有余裕去提升自己,当资助金达到了这个目的,学生就应该主动退出,以示自己的“振作”。
对于此次事件,无论是浙江大学还是清华大学,都需要认真调查,给出一个公正、合理的处理结果,这也提醒我们,资助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既要保障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也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才能让资助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
在关注这一事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跟风或过度解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权,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们的决定,也希望公众能够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