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国家出手了

霆亨 科普 2024-08-09 38 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的参保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为96294万人,相比2022年的98349万人,参保人数减少了2055万人,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放弃医保,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保障,更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趋势,国家层面迅速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缓解全民参保压力,提高医保参保率。

放弃医保的原因探析

参保费用逐年上涨

多地农村居民反映,参保费用的逐年上涨是影响他们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的郭子峰为例,他去年一家六口人缴纳城乡居民医保共花费了2280元,这让他感到经济压力较大,不少居民表示,如果一年中没有生病,这笔钱就“白白花出去了”,这种“不划算”的感觉促使他们选择放弃参保。

年轻人参保意识淡薄

在放弃医保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据了相当比例,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必要参加医保,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在调研中也指出,很多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加基本医保,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保的参保基础。

医保政策认知不足

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医保能够带来的实际保障作用,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李弘为例,他虽然每年都会按时参保,但对自己参保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并不清楚,只是出于“图个安心”的心理,这种对医保政策的模糊认知,也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国家出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

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国家出手了

面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国家层面迅速出手,通过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参保。

激励机制:鼓励连续参保和健康管理

连续参保激励

《指导意见》提出,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00元,这一政策旨在鼓励居民长期参保,形成稳定的医保参保群体,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如果中断参保,前期连续参保积累的年限将自动清零,再参保时年限需重新计算,但前期积累的奖励额度继续保留,这一设计既体现了对连续参保行为的鼓励,也兼顾了中断参保后的灵活性。

基金零报销激励

除了连续参保激励外,《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基金零报销的激励机制,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这一政策借鉴了商业保险的“奖优罚劣”原则,鼓励居民注重健康管理,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居民发生大病报销并使用奖励额度后,前期积累的零报销激励额度将清零,这既保证了激励政策的公平性,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约束机制:设置等待期,强化参保责任

为了强化居民的参保责任,《指导意见》设置了“两个等待期”,分别是固定等待期和变动等待期,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在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待遇等待期间不能享受医保报销,这一政策旨在通过经济手段约束居民的参保行为,提高医保参保率。

地方实践:先行先试的探索与经验

在《指导意见》发布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城乡居民医保连续参保激励约束机制的探索。

四川省巴中市

四川省巴中市从2021年开始施行城乡居民连续参保激励政策,当地参保人连续参保达到一定年限且未报销过住院当年医疗费用的,提高首次报销住院医疗费用自然年度内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具体为:连续参保第四年提高1%,连续参保第五年提高2%,连续参保第六年及以上提高3%,这一政策通过提高报销比例的方式,激励居民长期参保。

天津市

天津市则从2023年开始探索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对于连续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不含补缴费人员),门(急)诊就医最高支付限额提高1000元,调整为5000元,支付比例按照现行政策执行,这一政策通过提高门(急)诊就医最高支付限额,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医保。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双重作用

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激励机制的出台,对于提高居民医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霆亨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